“这些是外卖用的,不一样。”近日,有媒体调查发现,不少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“双标”的策略。比如在一家烤串店,堂食消费者吃鲜肉,外卖订单则统一使用提前腌制过的冷冻肉。对此,餐馆老板称,“加了不少香料,就算配送后口感变差,顾客一般也吃不出来。”
同一家店,同一商品,用着截然不同的食材,无非就是仗着外卖顾客看不见制作过程。且就算发现什么“端倪”,人不在店里也没法直接当面维权。如此“区别对待”还不仅限于食材,或是在分量与加工流程上“缩水”,或是在饮品上大幅加价,难怪不少消费者疑惑,“怎么跟店里吃过的完全不一样?”
对于“双标”做法,商家也有“苦衷”。外卖涉及到包装、引流、平台抽成等成本,且在配送时效上有严格限制,为了保证盈利就只能在“缺斤少两”上想办法。但问题是,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差异化经营的行为,已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、公平交易权。
不能把糊涂账都算在消费者头上。外卖堂食“区别对待”的本质,其实是以降低质量换取订单数量,应当引起整个行业的警醒。优化餐品信息展示,强化全流程消费提醒,推广“明厨亮灶”线上化……多管齐下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,也才能让外卖行业走得更稳。
图源:视觉中国
策划/撰稿/资源提供:毛颖颖、崔文佳、关末
出镜主持:郭晴
摄制:郭晴
编辑:关末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天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