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。”2023年年底,福州军区体工大队男女排队的战友们正准备举行一次聚会。回首过往,时光飞逝,许多曾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,已经悄然离世。令人感伤的是,其中竟有16名战友永远离开了我们,心头涌起无尽的惆怅与悲痛。作为福州军区体工大队的首批队员之一,我亲历了队伍组建初期的时光,直到最后队伍合并解散时才离队。曾经一起训练过的教练员和队员们有几十人,那些已经离世的战友中,有的曾是指导我们的教练,也有的曾是一起并肩作战的队长、队友,甚至有些人是我亲自参与选拔的队员。他们的笑容、言语、身影依旧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。即使多年过去,回忆起他们,我依旧不禁泪下。因此,对于这些熟悉的战友,我决定为每一位撰文悼念,铭记他们的英勇与情谊。杨天有,便是其中一位至今让我最难下笔的战友。他是我的漳州老乡!当他离世时,年仅四十岁,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刻,命运为何如此不公?
我记得1972年上半年,我在福建长泰县偶遇了杨天有。那时,我作为知青在县队的男排担任运动员,我们与省青年男排的一场比赛中,他正是对方的主力。比赛中,我们县队竟然意外获胜。杨天有身高1.90米,给人一种天生的气度,他主动用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与我打招呼,“认识一下,我是漳浦佛潭的,你的扣球真有劲!”话音未落,俩人便开始亲切地交谈,迅速拉近了距离。我们找了个角落,坐下聊了起来。他请我抽烟,拿出了自己随身带的“喇叭烟”,而我当时没带烟,心生愧疚。杨天有总是烟不离手,说话风趣幽默,言语间透着浓浓的亲和力。在交谈中,我才知道他已经参加工作,凭借高个子被选入了省队。那时,我内心无比羡慕他,看到他穿着胸前印有“福建毛体”字样的运动服,我更加感受到他身上的与众不同。
展开剩余65%真是命运巧合,年底时,我也跟随林光汉教练加入了福州军区男排,而杨天有恰巧也被调入了31军的排球队。1973年,他调入了军区男排,再次相见时,我们两人都特别开心。他仍然是那样地热情,和我开玩笑地说:“你还抽不抽烟?”我这才得知,他的绰号是“鸦片仙”。杨天有的才华令人钦佩,他不仅能写得一手好字,文章也极具文采,男排的黑板报一度由他主编。他的才华不是一朝一夕的积累,而是通过努力和积淀,才慢慢展现出来。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酒量,动不动便说:“不就是一杯酒吗?干!”他喝酒的方式极为豪爽,而且他还有一些特别的技巧,譬如,他能用一把铁锹,站在锹刃上,双脚离地,跳跃着行走,身姿灵活如同杂技演员,堪称平衡大师。
杨天有不仅技艺精湛,心思也特别细腻。球队外出比赛时,他常常担任各种管理工作,负责统计、账目、球员和联络等事务,做得井井有条。每当有人抱怨这些琐事时,他总是笑着说:“这些杂事,总得有人做!”他这一番话,展现了团队精神的真正含义,也让我深深感动。
1979年,军区男排全军夺冠后,杨天有离队,调往武警男排担任教练,与排球名宿徐真共同工作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还兼职裁判工作,我也曾与他一起担任过全军排球比赛的裁判员。说实话,现如今中国的“专业球队与业余裁判之间的矛盾”确实很难解决,但杨天有凭借自己聪明的才智,充分发挥了裁判工作的作用。他不仅能组织赛事,还能够做出精妙的示范和讲解,完美地协调各方,感情丰富,以人为本。他曾多次担任全军排球比赛的副裁判长,还担任过国际军体第十三届排球锦标赛的主裁。杨天有在部队期间,因表现出色屡次立功,并且获得提拔,已经接到团干的任命书。然而,命运对他不公,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,他不幸发生车祸,英年早逝。
回望他的一生,他是那么短暂,却又那么充实、精彩。每当想到这些已经离世的战友,我内心便涌起一股无比沉重的情感。正如古话所说: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有多少人曾经英勇奋斗,转眼却已不在人世。如今,他们都已离开,只留下我们这群后人,怀念和思念。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光再也无法复得,天堂里,他们一定过得安好。
我们为这些离世的战友默哀,也为福部男排的精神再度点燃。让我们在天堂的他们那里,传递我们的思念与敬意,让我们继续团结奋斗,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走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